P5公网对讲:专业品质并非一蹴而就

2025 年 02 月 20 日 作者: 海能达 新浪微博

过去两年,我们产品团队一直在反复探讨一个核心命题:PoC对讲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?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沟通会议和市场分析后,我们逐渐清晰了一个关键认知——单纯的通信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,只有深度场景化的产品才能真正建立竞争壁垒。

这个认知不是凭空产生的。记得去年在迪拜全球关键通信展上,一位来自安保行业的客户向我们抱怨:"在很多大型园区,现有的对讲设备经常因为边缘的信号问题导致通信中断,工作人员不得不反复重试,这严重影响了作业效率和园区安全。"类似的反馈我们在全球各地都听到了太多——建筑工地的项目经理抱怨设备在暴雨天气频繁故障;物流车队管理者苦恼于无法实时掌握车辆位置;应急救援的队伍则对设备的续航和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。

P5_PoC_Radio_Design_Story_1

正是这些真实的用户痛点,促使我们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全球用户调研计划。我们的产品经理和技术专家走访了10多个国家,与200多位来自公共安全、安保、建筑、物流等行业的用户进行了深入交流。在迪拜的施工现场,我们记录了设备在50℃高温下的性能表现;在甘肃石嘴山警保联动演练中,我们观察民辅警是如何使用对讲设备协同处置案事件的。

这些实地调研让我们收获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,例如建筑工人需要设备能抵抗从脚手架跌落时的冲击,物流司机希望设备能智能识别周围环境噪音并自动调节音量,应急指挥中心需要实时掌握所有终端的位置和状态,设备维护人员希望能远程诊断故障并推送固件更新,在国内我们的民辅警和企业安保力量需要实现联合作战。

基于这些洞察,P5系列的产品蓝图逐渐成形。我们不再只是做一台"能通话的对讲机",而是要打造一个深度融入工作场景的智能终端。经过18个月的研发,P5系列终于面世,它在应用化和智能化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,我们将其定义为"智能应用,极质对讲"。

那么如何深度解读"智能应用,极质对讲"的产品哲学呢?

在工业设计上,我们保留了如传统的旋钮设计,因为在戴着手套操作时,旋钮比触摸屏更可靠;采用固定式接口是为了防止频繁插拔导致的接触不良;优化后的皮带夹可以承受更大的拉力,确保设备不会在攀爬或奔跑时脱落。

我们特别关注对讲设备的三个核心维度:

1. 信号稳定性:

在挪威的森林防火演练中,我们观察到部分市场上的对讲设备在茂密树林中信号衰减严重。为此,P5采用了全新的天线设计方案,在林区、隧道、地下等都能保持稳定连接。实测显示,在同样的地下停车场环境,P5的信号穿透能力比上一代产品有了大幅提升。

2. 声音品质:

通过分析上千小时的语音样本,我们开发了智能环境音识别算法。当检测到工地打桩机等持续性噪音时,设备会自动启动降噪模式;遇到突发性巨响(如爆破声)则会瞬时调整增益,确保语音清晰度。在海外国际机场的测试中,地勤人员表示即使在飞机引擎的轰鸣声中,P5的通话质量依然清晰可辨。

3. 环境适应性:

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可靠性测试体系:

将设备从2米高度26个角度跌落测试

在粉尘实验室进行连续8小时的沙尘考验

模拟热带雨林环境进行96小时湿热测试

通过4000万次按键寿命测试

这些严苛的测试确保P5能够胜任从极地科考到沙漠作业的各种极端环境。

另外,智能化应用是我们基于客户实际使用场景,为客户量身打造的深度场景化功能。这种场景化,让我们的设备不仅服务于终端用户,也为我们的代理商合作伙伴及产品背后的支撑团队提供更好的服务,其核心体现在“好使用、好管理、好配置” 。

在终端交付环节,我们注意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:代理商在向终端用户交付设备前,往往需要进行大量重复性配置工作。比如在专网环境下导入APN参数、安装行业专用APP等。传统方式需要逐台设备手动配置,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。针对这一痛点,P5系列创新性地开发了一键克隆功能。现在,代理商只需完成单台设备的配置,就能通过局域网批量同步到所有待交付终端,配置效率提升高达90%,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。

在日常使用场景中,我们发现传统对讲机存在组网灵活性不足的问题。虽然常规工作组的预设配置能满足日常通信需求,但遇到突发任务需要临时组建通信群组时,用户往往束手无策。为此,P5系列特别设计了快速建组功能。用户可以直接在终端上即时创建临时工作组,灵活应对突发任务需求。这些临时组会在24小时后自动解散,既保证了通信灵活性,又避免了长期占用系统资源。这项功能特别适合应急响应、活动保障等需要临时协同的场景。

在安全保障方面,我们针对高风险作业场景开发了专业防护功能。以倒放报警和单独工作模式为例:当执行高危任务的用户遭遇突发状况时,只需满足预设条件(如设备倾斜超过45度持续10秒),终端就会自动触发报警,实时将定位信息和现场音频传回指挥中心。指挥人员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为现场人员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。

我们始终相信:最好的产品不是实验室里设计出来的,而是在真实场景中打磨出来的。 未来,我们会继续深入一线,把更多用户痛点转化为产品创新,让通信科技真正赋能每一个行业场景。